旺報【記者李鋅銅╱綜合報導】
大運河和絲路先後入選世界遺產,讓大陸的世界遺產總數達47項,僅次於義大利,居世界第2。但根據估計,光是此次入選的大運河,申遺花費就達百億元(人民幣,下同),如此的巨額花費,究竟是否值得?未來如何管理?還有一大堆問題待解決。
大陸大力申遺過程中,五台山光是景區整治搬遷就花費8億元,丹霞地貌花費十幾億。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3年公布的資料顯示,大陸每年在申遺工作上的花費高達3億元,但一般估計,大陸實際申遺經費應高於此數。
兼具保護與經濟效益
中國旅遊網報導,日前才通過申遺的大運河,從2006年就開始努力,龐大的申遺工程涉及眾多管理機構,總共涉及到的日常管理專職人員達3559人,除國家財政的保護專項撥款外,近年來地方各級財政根據本地的年度財政收支預算,不定期地向遺產區投入總額97.73億元的保護經費。
據估計,從地方到國家至少已經在運河申遺投入了1百億元的資金。
花1百億申遺到底值不值得?專家說,大運河申遺的目的在於保護,因為在申遺過程中,不但治理了運河,拆除了違章建築,讓大運河環境變得更優美,對運河沿岸人們來說,已享受到文化遺產保護的成果。
大量資金投入後,運河申遺成功到底能帶來什麼?除了普遍公認的文化、精神價值外,人們最關心的是經濟價值。
就以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杭州西湖來說,西湖入遺後的第2個「十一」黃金周,旅遊總收入87.65億元,再創歷史新高,顯示出巨大的歐美遊客市場潛力。根據調查,運河水上遊覽接待客人數從2003年至2009年,旅遊收入年均增幅達162.06%,漲幅可觀。
增加收入也帶來損害
另1項統計顯示,大陸每個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成功,都伴隨著門票上漲,漲價幅度至少在15%以上,除了增加收入,也給文化遺產保護帶來壓力。例如敦煌就因遊客過多,導致洞內溫度、濕度上升,對千年壁畫已產生損害,最終不得不限制遊客數量。
小 靈 通
世界遺產
世界遺產是由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負責執行的國際公約建制,以保存對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處所為目的,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和複合遺產3大類,標準和考核審批過程非常嚴格。至2013年為止,全球共有981處,分別位於160個成員國,其中文化遺產759處,自然遺產193處,文化與自然複合遺產29處。(李鋅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