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拱祥生
高雄氣爆引爆點來自石化管線通過雨水箱涵,但災後不論中央或地方政府都無法給民眾一個清楚交代地下管線資訊的管道,讓高雄地區民眾隨時「聞管色變」,一團亂的管線更隨著豪雨帶來的二次災害,籠罩著每個高雄市民的心中,這心中「千萬結」,真能解?如何解?
地下管線資訊不明是本次災變一發不可收拾的關鍵因素之一,更嚴重的是不明交錯管線如雨後春筍般被高雄市民揭露踢爆,這些可能銹蝕的管線都是下一個地雷引爆點,若不即時快速的發現,民眾忐忑不安的心將會是一場無止盡的折磨。政府一定要善用新思維與新科技才有機會把以前未做好的事,真正一次有效率的徹底改善,針對地下管線資訊建立,筆者建議應善用透地雷達及3D「建築資訊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這兩項科技,具有快速有效率及建立正確管線空間資訊的特性,應可達「事半功倍」之效果。
「透地雷達」類似人體電腦斷層掃描一般,可藉由電磁波辨識地下土壤或岩石不同材料變化處、異常體或孔洞,目前工程界常用於地下孔洞偵測,而此次檢調亦嘗試使用此工具來了解地下管線的分布。透地雷達的特性為非破壞性檢測方法之一種,不需開挖即可辨識出地下管線可能位置,有利於確認管線概略位置,省去無謂開挖與降低不慎挖斷管線致災機率。
3D「建築資訊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目前主要應用於建築工程,日前新北市政府率全國之先,將該技術導入於公共工程採購發包合約中,並以市府公有建築為起點,其好處是建立標的物的三向度空間資訊,目前國內外的石化管線亦以類似的系統建立三向度空間資訊,以利管線規劃、設計及施工管理與維護。三向度空間管線資訊最重要的是能快速確認不同管線、箱涵在地下空間中是否交錯,更能清查出目前迫切要找到管線與雨水箱涵在空間中重合的重要地雷引爆點。
以往不同業管單位建構出複雜交錯的地下空間文化,係因為從管線設計、施工道管理維護都沒有一套共通的平台與工具,以致於先搶先贏的心態充斥在都會區地底下,該是「與時俱進」應用新科技建立管線共通平台的時刻,先利用新工具找出管線打結之處,才能心平氣和的一個一個去把結打開,以解高雄居民心中無語問蒼天的千萬結。
●NOWnews「今日論壇」徵稿區→http://www.nownews.com/write/
●來稿或參與討論的文章也可寄至public@nownews.com
(作者拱祥生,現為土木技師、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技師報社長。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提供,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版權為作者所有,請勿隨意轉載。)
關鍵字: 高雄氣爆 岩石 氣爆 高雄 名家論壇 大選觀測站 選情焦點 土木技師 管線 市政府 3D 電磁波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