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學校出了一項作業,要分組拍一部三分鐘的短片。他告訴我:「同學們決定採用我的劇本。」他邊說邊觀察我的反應:「媽媽,我需要妳的幫忙,我想拍爺爺。」「拍爺爺?」我的心中滿是疑問,公公去世已經七年,當時他才國中二年級,我很好奇,他對爺爺的記憶有多少呢?
「記得有年夏天,大概是我小學一、二年級吧。爺爺視力已經很差了,我和姊姊到地下一樓的游泳池游泳,爺爺在睡午覺,睡醒後可能看不到我們,竟然自己下樓來找我們。看到爺爺,大家都嚇了一跳。」孩子起勁的說著:「我一直在想,當時爺爺下樓會遭遇到多少困難。」孩子接著說:「我需要用到客廳和奶奶房間,要利用周末假日兩個工作天,從早上八點到晚上八點。劇組同學會先來家裡勘景,看家具如何擺放,當天也會有很多學弟妹們來幫忙。」他滔滔不絕說著,完全沒有給我接話的機會。
但是,誰要演爺爺呢?詢問過幾位常在公園運動的爺爺們,都被拒絕了。「為何不找爸爸呢?爸爸是最了解爺爺的人。」我提出詢問,卻被孩子拒絕。「電影講求用畫面直觀,讓觀眾感受後去合理化,重要的是角色在畫面上所傳達的,是否能和導演希望表現的一致;爸爸和爺爺的年紀相差太多,而且他已經有一些先入為主的觀念……」雖然聽不太懂,不過好像還滿有道理的,只好繼續尋找合適的人選。所幸,街角雜貨店看著孩子長大的阿公,接受了我們的請求。
拍攝前一天夜裡,劇組同學帶了一大堆器材進駐我們家。孩子希望找出爺爺常穿的格子西裝和鴨舌帽,好不容易從儲藏室找出,我不免嘀咕:「爺爺睡完午覺,要去游泳池找你們,怎麼還會穿西裝?」只見先生張大眼睛,瞪著我說:「你忘了嗎?爸爸最注重儀容,即使在客廳也是正式穿著。」我才突然明瞭,雖然孩子小時候的記憶中,爺爺很長一段時間臥病在床,但他帶給孫子的印象中還是慈祥和藹、整齊乾淨的爺爺。孩子想念爺爺,想藉由這段故事來紀念爺爺。
拍攝當天,劇組同學去雜貨店請男主角阿公過來。一整天這位阿公都笑呵呵的讓這些年輕人呼來喚去,耐心配合演出,「我把他們當孫子一樣看待啦。」雜貨店阿嬤還交代要帶店裡的糖果餅乾來請同學吃,讓我們感動不已。
我和先生張羅午晚餐,默默看著孩子詮釋他心目中的爺爺。看著阿公穿上格子西裝,戴上鴨舌帽,一手拿拐杖,一手摸索前行時,我眼角泛著淚光。公公因為青光眼,視力一直惡化,一般盲人行走時手往前方摸索,但公公卻習慣往上方摸索,孩子連爺爺走路的樣子都記在心裡。
父母在養育孩子時,常因為拚事業,沒耐心去感受帶孩子的樂趣。我們家三代同堂,很感謝公婆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中一直做孫子的榜樣。多年以後,希望我們也能帶給自己的孫輩些微的影響和力量,我想,這就是傳承吧。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